泰国头条新闻社讯 9月28日,据泰媒报道,泰国知名零食品牌“小老板海苔”创始人伊提帕在带领品牌稳居泰国市场后,正把重心转向海外扩张与业务多元化。他提出从“卖海苔”迈向“食品创新”(Food Innovation),通过合资、代工厂与资产轻量化模式引入外部伙伴,补齐除海苔之外的研发与制造短板,快速试错并放大成功单品。公司目前在印尼、马来西亚、越南等地合计市占约30%,印尼市场被视为新一轮S曲线的关键,因为当地休闲零食规模与增速兼具,一旦建立产能,印尼可望成为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。

针对进入不同国家的落地策略,伊提帕明确表示“Think Locally, Action Locally”(本地化思考与行动)。他回顾疫情期间在美国自建工厂因规模与销量不足而受挫的教训,认为未来的国际化必须先做出“新体量”,再谈本地建厂;市场验证不通过就果断止损,通过代工厂或与强势伙伴协作,优先解决成本、供应链与渠道。
在中国相关布局上,伊提帕直言“挡不住中国资本进入,就应学会与之合作、借力打力”。他指出,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泰设厂,除成本因素外,还看重“泰国制造”的国际声誉与出海标签。很多企业即使初期没有足够订单,也会先落地,随后必须出口或开拓泰国本地市场,这为泰国企业与中资形成互补提供了窗口:泰方可利用中方的制造能力、供应链管理和规模效率,中方则需要泰方的本地市场洞察与品牌渠道,共建更具竞争力的产销网络。
伊提帕表示,小老板未来3—5年的产品组合将从单一海苔扩展为“零食家族”,并坚持“快速—慢速—重推—轻量”四阶段框架:先快速推出本地化新品占位,再放慢脚步深入研究渠道与需求,然后在证明有效的赛道上加大品牌与产线投入,最后代工厂或资产轻模式扩张,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。在这一过程中,中国产业链的规模与效率、以及泰国“友好出海”的品牌背书,有望成为小老板走向“Global Brand”的关键拼图。
(编译:Juliette;审校:WAN;来源:bangkokbiznew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