曼谷小販中心明年2用啟用 仿效新加坡模式整合街邊小吃

曼谷小販中心明年2用啟用 仿效新加坡模式整合街邊小吃


【看見泰國 VisionThai】曼谷街頭小吃攤販向來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景觀,從熱騰騰的炒鍋到深夜的塑膠矮凳,構成當地人日常生活與遊客文化體驗的重要元素。然而,人行道使用權長期引發爭議,城市秩序與攤販生計間的矛盾始終難解。曼谷將於明年2月啟用泰國首座市中心小販中心,安置2016年人行道整頓後流離失所的街頭攤販,試圖在管理與民生間找到平衡點,但攤商對租金成本與客源仍有疑慮。

曼谷都會管理局(Bangkok 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, BMA)推動的這項試點計劃,參考新加坡小販中心制度,將在倫披尼公園(Lumphini Park)前空地興建「倫披尼小販中心」(Lumphini Hawker Centre),工程於今年6月啟動,預計明年2月完工。

今年2月尼達民意調查中心(Nida Poll)針對1,319名曼谷居民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92%受訪者曾向街頭小販購物,多數人認為街頭小販具備便利性和價格優勢。但同時,59%認為應限制在寬闊人行道擺攤,13.8%支持完全禁止,3分之1認為此問題難以徹底解決。民意的分歧,反映出街頭攤販議題的複雜性。

2016年,時任市長素坤潘·帕里巴特拉(MR Sukhumbhand Paribatra)執行大規模人行道整頓,清除中央商業區所有非正式攤販區,包括拉差帕頌(Ratchaprasong)至素坤逸(Sukhumvit)等精華地段。曼谷市23個區共超過10,000名小販被要求遷移。

新建的「倫披尼小販中心」採露天環保設計,每班次容納88個攤位,分為上午5時至下午4時、下午4時至午夜兩班輪值,服務不同時段客群。建築設計包含自然通風系統、柔和屋頂色調以降低醫院周邊反光,並將重植施工期間移除的大型樹木。

BMA發言人艾瓦倫尤·安拉帕拉(Aekvarunyoo Amrapala)表示,「此中心將提升曼谷街頭美食標準,使其更有秩序、衛生與安全,並協助低收入族群。受Sarasin路整頓影響的原攤販將優先獲得攤位。」申請資格限持有國家福利卡或年收入低於18萬泰銖的泰國籍人士,合約每年審核更新。

BMA指出,此為泰國首座中央商業區專用小販中心,屬城市改造計劃一環,目標包括改善人行環境、重整人行道空間,並提升公共區域對年長者與身障人士的友善度。倫披尼模式參考新加坡小販中心制度,結合政府管理、共享設施與公共用餐空間。部分行政區已設立小型「迷你小販中心」,與民間合作提供上班族平價餐食。

攤販對新制度反應不一,主要擔心租金負擔以及顧客是否願意進入室內消費。但也有認為新空間不必擔心天候問題。

曼谷街頭美食從非正式攤販轉向制度化管理,代表城市治理思維的轉變。此政策能否在都市現代化進程中保留傳統特色,同時兼顧攤販生存空間,仍有待觀察。

核稿:陳韋如

封面僅為示意圖

原文网址: h t t p s : / / v i s i o n t h a i . n e t / a r t i c l e / b a n g k o k - f i r s t - h a w k e r - c e n t r e - s t r e e t - f o o d /